1996年11卷3期

|     

Review

细小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张 英

1996, 11(3): 193

细小病毒是目前动物病毒中属于最小最简单的一类单链线状DNA病毒。病毒粒子直径 20-26 nm,无囊膜,呈二十面体,其基因组大小约5 ida。对细小病毒易摩的宿主范围很广,包 括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以及人类。目前认为细小病毒科主要包括三个属:细小病毒属、依赖 性病毒属和浓核病毒属。尽管细小病毒分成独立的三个属.但它们的基因组结构是非常相似 的;另外腺联病毒在其繁殖过程中.也并不总是需要辅助病毒的参与.同样有些自主细小病毒 有腺病毒共摩染时,其增殖作用也会大大增加,特别是对细小病毒分子水平的研究,证实各属 病毒复制的调节过程存在很多相似性;而基因组中转录启动子的位置、剪接的部位、Poly(A)信 号的位置以及末端基因组序列的结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有人提出对细小病毒的分类 应重新加以修定。近年来,对细小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非常快,这不仅与其基因组结构 本身特点有关.更重要的是研究中发现,细小病毒与其它DNA病毒相比,又在诸多方面表现 出与众不同的特性。本文主要拟就自主细小病毒基因组结树、基因表达调节、病毒编码蛋白以 及病毒致病类型作一评述。

猪瘟病毒及其疫苗研究进展

陆宇, 陈建国, 丁明孝

1996, 11(3): 201

猪瘟病毒(Hog Cholera Virus.HCV)在分类上曾属于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瘟病毒属 (Pestivirus),但就瘟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基因表达特征而论,瘟病毒更接近于黄病毒科 (Fhviridae),因此Wengnex等建议将瘟病毒属归入黄病毒科【2】,然而也有一些异议,因为目前 的研究显示瘟病毒和黄病毒问存在着一些根本上的差异(涉及其病毒粒子组成、结构,核苷酸 与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瘟病毒开放阅读框第一个蛋白的酶活性以及由病毒编码RNA依赖 的RNA聚合酶活性等),从而有理由考虑将其单独成一新科一瘟病毒科(Pestiviridae)。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M基因片段的结构与特性

董关木, 俞永新

1996, 11(3): 208

汉坦病毒(Hantav_吣)是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病原体.是布尼亚病毒科的新成 员.它至少有四个血清型,即汉滩(1~ntaan I型).汉城(SeodⅡ型),Puumala(PuuⅢ型)和 Prospect HiU(PHⅣ 型),最近还发现了3~4种新的血清型。汉坦病毒肺综合症(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10】m.m )就是其中之J 。每个血清型病毒分离自不同的宿主动物.血 清I型以分离自黑线姬鼠的毒株为主,它与严重的HFRS有关;血清Ⅱ型以分离自褐家鼠的 毒株为主.它与轻型但仍具有致死性的HFRS相关;血清Ⅲ型主要分离自棕背评的毒株与温和 型HFRS相关;而血清Ⅳ 型主要来自小田鼠的毒株,与人类疾病无关I 。1993年爆发于美国 西南部的HPS的病原体砌分离自北美独有的鹿鼠,虽然该病毒的分型尚不确切,但可以肯定 它属于一种新的汉坦病毒_I.2 _7J。每一种血清塑与啮齿类动物的种属关系密切,而与分离的 地理区域无关H J。汉坦病毒与其它的布尼亚病毒属一洋I 。其棱酸都有三个分节段的单链 RNA,即大片段(L,分子量约2.2×106);中片段(M,分子量约1.3×10‘)和小片段(S,分子量 约0.5×10‘)。已知大片段RNA编码RNA聚合酶,小片段RNA合成棱壳蛋白;而中片段 RNA合成囊膜蛋白,后者先合成前体糖蛋白,经切割后分剐为53000和70000道尔顿分子量 的G1和G2糖蛋白。它们是在单一连续的开放阅读框架上编码I ,并已证实病毒主要的中和 抗原或保护抗原决定簇定位在G1和G2糖蛋白上,是病毒致病性和疫苗研究的重点所在。

用DNA银染法研究传染性软疣病毒的形态发生发育过程

李德忠, 肖同浩, 吴宁

1996, 11(3): 214

用DNA银染技术显示了传染性软疣病毒(MCV)形态发生发育及其过程中DNA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被感染的皮肤表皮细胞内都有一个大小及构型不同的银染区(病毒工厂)。MCV的发生发育均在银染区内而不在胞质区内。其发生过程是先在细胞一侧的胞质内复制合成病毒DNA等物质,形成中等密度的银粒大小不等的银染区(病毒前包涵体区),然后在其中形成致密的细粒状银染区(病毒前基质区),接着在后者的周围出现弧形的粗粒银沉淀(初期MCV的外膜),逐渐分割包围病毒前基质而形成初期MCV。在发育过程中,初期MCV的外膜、基质,核心外膜及核心均经过一系列的形态变化。侧体是中期MCV向成熟期发育中出现的暂时性结构,其本质为含DNA成分的病毒基质。本研究提示:MCV的DNA物质进入皮肤表皮细胞后能大量复制,合成大量的病毒蛋白质,自主地装配成完整的初期MCV,后者有独特的形态发育过程。

湖北地区宫颈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E7基因的分离、克隆和序列分析

伍欣星, 赵文先, 丁晓华, 苏应斌, 丁红珍

1996, 11(3): 220

采用加端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湖北地区一宫颈癌患者癌组织DNA中分离出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E7基因,并在pUC18载体中克隆。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析和DNA序列分析,确认了含HPV16E7重组克隆质粒,命名pHPV16E7─HB。DNA序列分析表明,HPV16E7─HB基因全长294bp(与报道的标准株基因长度相同),但其核苷酸顺序中有两处发生了C→T突变,即第43位密码子CAA变为TAA,第76位CGT变为TGT;前者使谷氨酰胺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即无义奕变(nonsensemutation)。这种突变发生在294个碱基的DNA扩增产物之中,不像是PCR本身的错配,而很可能是湖北株与标准株之间的结构差异。

原核细胞表达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核蛋白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

黄长形, 李光玉, 杨为松, 杭长寿, 白雪帆, 孙永涛, 张文彬, 李新红

1996, 11(3): 225

对原核细胞表达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核蛋白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表达的核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免疫小白鼠血清中抗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荧光抗体滴度达1:12800;用免疫小鼠脾细胞和血情做被动免疫保护实验,结果显示脾细胞对部分乳鼠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致死感染有保护作用,保护率可达38%,而血清不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同时也未观察到核蛋白免疫血清具有促感染乳鼠早死作用。表明核蛋白能诱导细胞免疫保护但不诱导抗体介导的免疫保护,同时也不引起抗体介导的早死,这就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核蛋白作为该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成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经卵传递登革病毒的研究

张海林, 米竹青, 张云智

1996, 11(3): 230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通过吸食病毒液或叮吸有病毒血症的小鸡血后,能感染登革1~4型病毒,并能在蚊体内增萌。对感染雌蚊子1和子2代幼虫、雌性或雄性成虫4559只,分101批进行了病毒检测。白纹伊蚊子1代的批阳性率:登革1型为10%(1/10),2型为22.22%(2/9),3型为33.33%(4/12),4型为28.95%(11/38);登革1~4型的最低子代感染率依次为0.20%、0.71%、0.70%和0.63%。子2代对登革4型的批阳性率和最低子代的感染率分别为35.29%(6/17)和0.93%。登革4型感染埃及伊蚊子1和子2代的最低子代感染率分别为0.63%和0.60%。实验表明,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能经卵传递登革病毒。在本病地方性疫区中,这两种蚊虫在维持登革病毒的自然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构建来自宫颈癌并带有突变及缺失LCR的HPVl6重组体

刘红, 董小平, 刘延娜, 楚雍烈

1996, 11(3): 237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通过吸食病毒液或叮吸有病毒血症的小鸡血后,能感染登革1~4型病毒,并能在蚊体内增萌。对感染雌蚊子1和子2代幼虫、雌性或雄性成虫4559只,分101批进行了病毒检测。白纹伊蚊子1代的批阳性率:登革1型为10%(1/10),2型为22.22%(2/9),3型为33.33%(4/12),4型为28.95%(11/38);登革1~4型的最低子代感染率依次为0.20%、0.71%、0.70%和0.63%。子2代对登革4型的批阳性率和最低子代的感染率分别为35.29%(6/17)和0.93%。登革4型感染埃及伊蚊子1和子2代的最低子代感染率分别为0.63%和0.60%。实验表明,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能经卵传递登革病毒。在本病地方性疫区中,这两种蚊虫在维持登革病毒的自然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中国不同地区和人群HDVcDNA的筛选、克隆及抗原编码区基因异质性的分析

谭文杰, 詹美云, 易炎杰, 毕胜利, 苗季

1996, 11(3): 244

为研究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HDV毒株的感染分子特征,从我国河南、内蒙、北京、四川、广西、西藏、新疆、辽宁、上海等地的HDV健康携带者、慢性丁肝病人与重症肝炎病人中筛选获得10余份HDV-RNA阳性血清。经逆转录一多聚酶链反应(RT-PCR)交叉扩增获得HDV抗原编码区的cDNA片段并克隆到PGEM-3Zf(-)或PGEM-T载体上,经序列分析研究其基因结构特点,结果表明:中国的HDV毒株基因型均为Ⅰ型,但至少存在ⅠA、ⅠB两个亚型,HDV毒株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异质性,其中河南-1、-2、-3株及新疆株与台湾株同源性较高(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分别大于92.1%与86.9%).当为ⅠA型;内蒙-1、四川、广西、西藏-1、辽宁、北京株与美国-1株同源性较高(核苷酸与氨酸同源性分别大于94.3%与88.8%),当为ⅠB亚型;上海株与意大利株的核昔酸同源性最高,为98.1%。研究证明我国新疆、内蒙、西藏等地区抗HD阳性率比其他省市高并不是由于存在其他基因型所致。

几种细胞因子对HSV—1感染单核巨噬细胞的影响

季晓辉, 姚堃, 李焕娣, 周瑶玺

1996, 11(3): 251

以HSV─1接种人单核细胞系U_(937)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并在接种前后分别以不同的细胞因子处理。经病毒滴定、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病毒抗原及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病毒基因,研究了细胞因子对HSV─1感染单核巨噬细胞的影响。结果证实,TNF─α50u/mL 、M─CSF200u/mLIFN─γ1000u/mL、IFN-α1000u/mL均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对HSV─1的抗性,加速细胞对HSV─1DNA的清除,抑制病毒抗原的表达;并能拮抗LPS对HSV─1在单核巨噬细胞中表达的促进作用。

脊髓灰质炎病毒进入细胞过程的初步分析

李琦涵, 姜莉

1996, 11(3): 257

利用经典技术,着重分析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穿越细胞膜时的结构变化,探讨了脊灰病毒的结构变化与其进入细胞的关系,并研究了脊灰病毒壳蛋白VP4在病毒穿膜过程中的作用功能。提出了关于脊灰病毒穿越细胞膜的理论模型。

丙肝病毒IgM抗体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

何红霞, 洪世雯, 貌盼勇, 白雁平

1996, 11(3): 264

选择东燃公司的重组结构区和非结构区抗原建立的抗HCV-IgM检测方法,简便、快速、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敏感性高。只在丙肝病人组检出而健康献血员均为阴性,与抗HAV、HBV的IgM抗体无交叉反应,且排除了RF干扰和IgG占位引起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适用于抗HCV-IgM的临床检测。对24例丙肝病人的抗HCV-IgM检测结果显示,急性丙肝病人血清抗HCV-IgM检出率较高(75%,6/8),且随ALT正常而消失或滴度下降。慢性病人抗HCV-IgM检出率为56.3%(9/16),其中7例IgM持续阳性者为慢性活动性丙肝,说明慢性病人抗HCV-IgM与疾病的活动性密切相关。结果提示抗HCV-IgM的检测在急性肝炎的诊断及慢性丙肝的预后和转归上具有临床意义。

侵染番茄的番茄花叶病毒的研究

周雪平, 钱秀红, 刘勇, 薛朝阳, 李德葆

1996, 11(3): 268

从种传番茄苗中获得一病毒分离物To-Sl,人工摩擦接种7科24种植物,To~Sl能侵染4科15种植物,在番茄上产生花叶,在白肋烟上为局部枯斑。To-Sl的钝化温度为85~90℃,稀释限点为10 ̄(-6)~10 ̄(-7).体外保毒期在一个月以上。病毒粒体杆状,长度主要分布于281~300nm之间,平均长度288nm。病毒衣壳蛋白亚基只有一条多肽链,分子量为21kDa。dsRNA分析测得其基因组长度为6.4kb。琼胎糖双扩散和胶内交叉吸附试验证明,To-Sl与TMV有血清关系,但有一定的差异,病毒粒体电泳分析也表明To-Sl与TMV粒体有差异。在交叉保护试验中,TMV和To-Sl之间均无保护作用。根据以上试验结果To-Sl被鉴定为番茄花叶病毒。这是我国首次系统报道番茄上番茄花叶病毒的侵染。

表达反义核酶RNA的转基因水稻对矮缩病毒复制和症状的抑制作用

杨文定, 吴祖建, 王苏燕, 刘伟平, 叶寅, 谢联辉, 田波

1996, 11(3): 277

用基因枪法将含有RDV第五片段反义核酶序列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ROKII转化水稻幼胚,在G418存在的条件下,约2~3个月可筛选出抗性愈伤,转入分化培养基中培养可分化出幼苗。经Southern杂交法检测为阳性的水稻幼苗进行抗病性测定显示,转RDV反义核酶基因的水稻植株对RDV的复制和症状有显著抑制作用。转基因植株发病较轻,并能部分结实,而对照植株则明显矮化且大多不能抽穗。

应用生物素标记DNA探针检测伪狂犬病病毒的研究

王琴, 郭万柱, 阴文奇

1996, 11(3): 284

应用生物素标记DNA探针检测伪狂犬病病毒的研究王琴,郭万柱,阴文奇(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四川雅安,6255014)关键词伪狂犬病毒,核酸,杂交,检测核酸杂交技术已广泛用于检测畜禽疱疹病毒和其它动物病毒,已报道PRV-DNA的探针方法有RNA-D...

EB病毒胸苷激酶基因的扩增

陈尚武, 陈瑞君, 黄迪, 朱振宇, 马涧泉

1996, 11(3): 287

鼻咽癌(r 0pl1a舯g carcinoma,NPc)是我国华南及录雨豆碍瓣见的恶性肼;瘤.早期 诊断是防治的关键措施之一。大量证据表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NPC密切 相关【I】。EBV编码一个病毒特异的胸苷激酶(thymidirm kinase,TK)[21。研究发现,绝大多数NPC病人血清中具有EBVTK特异的抗体口],提示研究EBVTK对于NPC的早期诊断、阐明 其在NP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EBV DNA全序列资料 】,自己设计 一对PCR引物,用PCR方法扩增出完整的EBV TK基因,为EBV TK基因的检测及研究 EBV TK与NPC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39卷第2期 (2024年4月)

ISSN 1674-0769

EISSN 1995-820X

CN 42-1760/Q

主编: 石正丽

影响因子: 5.5*

*源于2022年JCR

Submit Manuscript
GALLERY
会议信息更多+
新闻更多+

Focused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