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5卷2期

|     

Review

小麦黄花叶病毒和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陈炯, 程晔, 陈剑平

2000, 15(2): 93

线状土传小麦花叶病毒病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等地均有发生。这类病毒由根肿菌纲的禾谷多粘菌(Polymyxagraminis)传播,并归类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的大麦黄花叶病毒属(Bymovirus)。日本的Sawada(1927)[1]首次发现并描...

汉滩病毒感染诱导热休克蛋白70表达

叶苓, 杨守京, 刘彦仿

2000, 15(2): 97

为了解汉滩病毒感染后细胞的应激反应及HSP70的表达与病毒复制的关系,在汉滩病毒A9株感染VeroE6细胞后,用免疫组织化学及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法,对细胞HSP70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汉滩病毒感染细胞4h后即可诱导VeroE6细胞表达HSP70,表达可持续至感染后5d,且HSP70在细胞内的分布也有改变。提示汉滩病毒可直接诱导HSP70的高表达

汉滩病毒感染诱导热休克蛋白70表达

叶苓, 杨守京, 刘彦仿

2000, 15(2): 106

为了解汉滩病毒感染后细胞的应激反应及HSP70的表达与病毒复制的关系,在汉滩病毒A9株感染VeroE6细胞后,用免疫组织化学及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法,对细胞HSP70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汉滩病毒感染细胞4h后即可诱导VeroE6细胞表达HSP70,表达可持续至感染后5d,且HSP70在细胞内的分布也有改变。提示汉滩病毒可直接诱导HSP70的高表达

献血员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

李春英, 吕春兰, 喻东威, 张利平, 赛文, 吴秉仁

2000, 15(2): 111

用PCR法和DNA杂交法检测同一献血员的白细胞及血清中的HCMVDNA,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HCMVIgM、IgG(测四个滴度),连续两年共检测白细胞和血清样本各200人份。PCR法检测白细胞中的HCMVDNA阳性率分别为63%和70%,DNA杂交法检测的阳性率为42%和50%。PCR法检测血清中的HCMVDNA的阳性率为49%和53%,DNA杂交法检测的阳性率为33%和39%。HCMVIgM阳性率两年均为5%。HCMVIgG阳性率分别为54%和58%

HIV-1p24蛋白在大肠肝菌中的高效可溶性表达、一步纯化及抗原性分析

童贻刚, 杜勇, 徐静, 李敬云, 鲁晏希, 鲍作义, 王海涛

2000, 15(2): 116

合成引物扩增HIV1p24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QE30质粒中,使其在大肠杆菌E.coliM15中以IPTG诱导高效表达,经SDSPAGE分析,该表达产物约占菌体总蛋白20%,并且以可溶蛋白的形式存在于细菌裂解液上清之中。经镍离子柱亲和层析一步纯化,洗脱产物中p24蛋白纯度达95%。ELISA分析表明,该蛋白可与HIV感染者血清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以此蛋白交联Sepharose4B,亲和层析纯化HIV感染者血清中的抗体,用所得抗体与HIV确认试剂反应,发现该纯化抗体仅与确认试剂中的p24蛋白反应。上述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中已经高效表达了可溶性HIV1p24蛋白,该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庚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的建立

胡卫江, 戚中田, 胡以平, 朱分禄, 李建秀, 陈景山

2000, 15(2): 122

利用受精卵原核显微注射的方法,产生了含有HGV结构蛋白C、E1、E2及部分非结构蛋白NS2、NS3的转基因小鼠。得到10只founder小鼠,其中有3只founder小鼠与正常小鼠交配后得到了整合有外源基因的F1代阳性小鼠。RTPCR的结果显示,外源基因可在founder小鼠及F1代小鼠的血液有核细胞及肝细胞内转录;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某些转基因小鼠的肝细胞出现了水样变、脂肪变性及轻微炎性反应等病理学改变,但与同一品系的正常小鼠相比,转基因小鼠血清转氨酶无明显升高。

HIV-1包膜基因变异的体外研究

樊卫平, 李敬云, 鲍作义, 吕富双, 王宏霞

2000, 15(2): 127

采用亚型测定、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等方法,观察了HIV1ⅢB毒株在实验室长期传代过程中包膜基因变异的情况。研究的毒株包括:经过实验室8年多连续使用而获得的毒株、在MT4细胞长期连续传代而获得的每间隔10代的毒株样品及多次更换宿主细胞传代而获得的毒株。主要结果有:(1)各种毒株包膜基因变异均不显著,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大于92%,变异距离均小于7.5%,且随着传代数增加核苷酸趋于稳定,代间同源性由92%上升至99%,而变异距离由7.5%下降为0.6%。(2)在传代过程中HIV1亚型保持稳定,各种毒株均为HIV1B3亚型。结果显示HIV在体外长期传代培养的过程中变异不大,遗传性状稳定,可能是体外生长的环境十分稳定,缺乏机体免疫学压力。结果也提示体外长期传代HIV毒株仍然适用于各种HIV的应用研究,用长期传代的方法发展HIV减毒活疫苗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丙型肝炎患者中发现新的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序列

陈元鼎, 刘名英, 李嘉琦, 赵玮, 彭梅, 周曾全, 余文霖, 李惠琼

2000, 15(2): 136

应用RTPCR和DNA克隆重组技术,从中国云南地区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克隆到3个丙型肝炎病毒(HCV)5端非编码区(5NCR)核苷酸序列。这3个序列分别来自3个不同的丙型肝炎患者。与国内外已发表的HCV原型株同源序列比较研究发现,这3个HCV5NCR序列中分别存在部分核苷酸序列的缺失或出现插入重复。在YS22515NCR序列-155~-174位之间,有18个核苷酸序列缺失;在YS2034和YS24215NCR序列-55~-56位之间,分别有28个(YS2034)和40个(YS2421)核苷酸序列插入。这些插入序列(28个核苷酸)在其相邻部位已有存在,即为重复序列。YS2421插入序列中有11个核苷酸出现两次重复。其它部位的核苷酸变异也同已知基因型的相应核苷酸变异有很大差异。结果表明,这3个序列是迄今为止国内外都未曾发现过的新的HCV核苷酸序列

GST融合蛋白在杆状病毒系统中表达的可溶性研究

杨林, 李国清, 黄葆英, 王全忠, 龙綮新, 王珣章

2000, 15(2): 143

将构建好的可表达GST融合蛋白的重组病毒AcMNPVOCC-GST6xHisEtp28感染Sf9细胞,一定时间后取感染了病毒的细胞裂解物上清液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53kDa的融合蛋白(GST6xHisEtp28)呈不溶状态。在原有裂解液的基础上,加固体十二烷基肌氨酸钠至终浓度1.5%,并将TritonX100的比例由1%提高到2%。SDSPAGE结果显示至少有1/3的GST6xHisEtp28处于溶解状态,可溶性GST6xHisEtp28经亲合层析,53kDa的目标蛋白得到纯化

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研制

彭辉银, 周显明, 沈瑞菊, 陈世维, 刘家欣, 陈新文, 杨春华, 谢天恩

2000, 15(2): 149

报道了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研制,包括多角体的纯化、辅助剂的筛选、剂型研制、产品包装以及病毒杀虫剂的产品质量检测及生产等。该杀虫剂为乳剂,多角体浓度达2.5109PIB/mL;所选辅助剂取材方便、容易配制,对环境没有污染。经安全检测证明,无致病菌,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对试验动物小白鼠无毒性和致病性。生物测定用1106PIB/mL感染2龄文山松毛虫幼虫,其死亡率平均为85.5%

水稻条纹病毒两个分离物RNA4基因间隔区的序列比较

魏太云, 林含新, 吴祖建, 林奇英, 谢联辉

2000, 15(2): 156

通过RTPCR扩增了我国水稻条纹病毒(RSV)山东济宁(JN)、云南宜良(YL)两个分离物RNA4基因间隔区(intergenicregion,IR)序列,并克隆于pGEMTeasy载体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JN、YL两分离物RNA4IR均由654个核苷酸组成,两者之间的同源率为92%。JN、YL两个分离物RNA4IR在AU碱基富集处可形成两个明显的发夹结构,其中一个序列比较保守,形成的发夹结构稳定;但另一个由于碱基变异导致所形成的发夹结构的稳定性在各个分离物中差异较大。这些结果说明了我国水稻条纹病毒存在明显的分子变异

鲫鱼囊胚细胞干扰素的诱导及部分特性

张义兵, 王铁辉, 李戈强, 贾方钧, 俞小牧

2000, 15(2): 163

用紫外线灭活的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诱导鲫鱼囊胚细胞(CAB)能产生一种高滴度的抗病毒物质。这种物质在56℃及pH2~11稳定;对胰蛋白酶敏感;抗病毒活性受被保护细胞的密度、培养温度及保护时间的影响;不能被GCRV的特异性抗体中和;无直接杀病毒作用;抗病毒机制依赖于细胞内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在多种鱼类培养细胞中具有抑制病毒作用。这些特性与哺乳类/干扰素一致,是一种鲫鱼干扰素。

猪瘟病毒中国兔化弱毒疫苗株在原代牛睾丸细胞中增殖特性的研究

王镇, 陆宇, 丁明孝

2000, 15(2): 170

以猪瘟病毒中国兔化弱毒疫苗株(CSFVC株)为实验材料,研究该病毒株在原代牛睾丸细胞中增殖的基本特性与规律。找到了一株能够使用免疫荧光技术进行检测的C株猪瘟病毒,并对病毒滴度的测定方法进行了改进,发展完善了荧光斑技术(FPFU)。使用改进的病毒滴度测定方法,对接毒后培养上清中病毒滴度的变化趋势进行检测。在原代牛睾丸细胞中,接毒后5d,几乎所有的细胞都可被病毒感染;释放到培养液中有活性的病毒粒子达到105FPFU/mL以上,后维持在该水平。对原代细胞中细胞种类随代次增加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观察,并对CSFV的增殖特点及生产中出现的一收毒价不稳定、多次收获病毒等现象的机制进行探讨。并对影响猪瘟病毒增殖的因素进行了实验,不仅加深了对猪瘟病毒C株在原代牛睾丸细胞中增殖规律的了解,还为疫苗生产中猪瘟病毒产量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

特超强毒型马立克病病毒囊膜糖蛋白I基因序列及与其它致病型毒株的比较

崔治中, 何良梅

2000, 15(2): 180

特超强毒型648A株马立克病病毒(MDV)的囊膜糖蛋白I(gI)基因经PCR扩增后克隆进pUC18质粒载体,并对其ORF完成了DNA测序。与已发表的其它致病型毒株的糖蛋白I的DNA和氨基酸序列比较表明,648A株的gI基因序列与超强毒RBIB株已发表的ORF5端761个碱基完全相同。但是在该基因中完整ORF的1068个碱基中,648A株与强毒GA株间有8个碱基变异并导致7个氨基酸的变化,且这一变化主要发生在该基因的5端,其3端三分之一完全相同.

草鱼呼肠孤病毒在CIK细胞中复制及形态发生的研究

邹桂平, 方勤

2000, 15(2): 188

以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感染的草鱼肾细胞系(CIK)为模型,进行了草鱼呼肠孤病毒在细胞内的形态发生的研究。当病毒以感染复数为5~10PFU/CELL感染CIK细胞时,在病毒感染细胞4h以内的切片中,可观察到脱去部分外层衣壳的不完整病毒颗粒。感染细胞8h,可观察到浆胞内病毒发生基质,其内含有大量的直径约50nm的亚病毒颗粒,无外层蛋白结构。感染12~16h后,这些亚病毒颗粒装配上外层蛋白结构,形成直径为72nm左右的成熟的病毒粒子。病毒感染细胞8h后,开始出现典型的病毒包含体,16~20h小时病毒包含体裂解,继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颗粒。该结果有助于对GCRV致病机理的了解.

登革病毒NS3全基因的扩增与克隆

江丽芳, 晏辉钧, 潘文彤, 方丹云, 郭辉玉

2000, 15(2): 193

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是由登革病毒所致的两种不同临床类型的急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DHF/DSS以高热、出血、休克、高病死率为主要特征,近年来其发病率有迅速增加的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株纤突蛋白基因的RT-PCR/RFLP分型

赵振芬, 黄亚东, 王林川, 刘公平, 辛朝安

2000, 15(2): 197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可引起鸡呼吸道、输卵管、肾脏、肠道及腺胃等多部位病变。近年来,由于新的IBV变异毒株不断出现,从而导致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的不断爆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IBV的基因组为单股RNA,约27.6kb,该基因?..

水稻草矮病毒核衣壳蛋白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张春嵋, 吴祖建, 林奇英, 谢联辉

2000, 15(2): 200

水稻草状矮化病于70年代曾在南亚、东南亚大面积发生,给当地的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在我国也有分布[1]。其病原是水稻草矮病毒(Ricegrassystuntvirus,RGSV),为纤细病毒属(Tenuivirus)的一个成员,病毒粒体丝状,由核衣壳蛋白和基因组R?..

丙型肝炎病毒Core与NS3基因的不同融合方式及其表达

李暐东, 梁布锋, 祁自柏

2000, 15(2): 204

丙型肝炎病毒(简称HCV)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预防该病的传播主要借助于HCV血清学诊断来筛选献血员和检测临床标本。从国内外已分离到的HCV株得知,HCV核心蛋白(Core)和非结构蛋白NS3含有较强的优势抗原表位,其相应的抗体出现早,阳性率高,已成为目...
39卷第2期 (2024年4月)

ISSN 1674-0769

EISSN 1995-820X

CN 42-1760/Q

主编: 石正丽

影响因子: 5.5*

*源于2022年JCR

Submit Manuscript
GALLERY
会议信息更多+
新闻更多+

Focused Topic